从同声传译到水下摄影
我大学(北京科技大学)是学材料物理的,科学是我的梦想。后来辍学做了翻译,那时候联合国译员是我的梦想。后来做纪录片,做广告,映像画面是我的梦想。当过制片,干过副导演,摄影助理,直到现在做水下摄影Team Theseus。
左一:孙逊
酷妈全力支持我成为我
他自小受妈妈影响很大。妈妈对他也没有传统中国父母的要求:不要求他结婚生子,不要求他有稳定收入。在他眼里,妈妈是那种向往自由,求进步的女人,她想要更好地生活,做更好的人,经历更多的事。
她是那种在高中就给我看卡萨布兰卡,告诉我这就是真男人,的那种母亲,她挺酷的。我去马达加斯加做志愿者的时候,临走她就说了两句话:少往家里打电话、别给中国志愿者丢脸。
她书不离手,音乐大师来中国演出是要买第一排的票的。她同样希望儿子能尽可能的去体验这世界,人生只此一遭,坎坷一定会有,但怎样度过是自己的选择。
小时候,妈妈看他作业写不完,就让他别写了,第二天去给老师交请假条;关于后来的辍学,翻译,摄影,他妈妈也一概支持到底,她相信儿子的选择。
从物理到同声传译
做翻译之前,也小有坎坷,但在他看来也不过是选择之一而已:
我记得看阿甘正传的时候,让我记忆最深的就是风暴过后,阿甘说,丹中尉好像和命运握手言和了。我想国内学习失败,又没拿到签证,也许是一种命运的暗示吧,我不想继续浪费时间在表格申请上,不如在生命里尝试些别的,世界还大呢。
能转身到翻译,也得益于他从小就有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。
他从小就看很多英文原著和电影,音乐,科技,历史,纪录片,文学宗教都有所了解,比起我这类语言学习出身,但做翻译兴趣不大的群体来说,他能对文化有更深层次上的理解,理工背景也能帮助他更容易理解想对文科生难懂的技术文档。#跨行积累在平时#
即便发音、语法不是最标准的,但就现场的反应速度,理解,还有对发言方身份的预判,都更有优势。回顾下他的翻译履历:赤壁导演组的翻译,木乃伊3动作替身组翻译,可口可乐创意总监在奥运会期间的双语助理……
从翻译到水下摄影
一段翻译工作之后发现,翻译于他的最终意义只是工具。下一阶段,他希望能去接触更多文化,听更多的声音,接触更多的信息,就开始了新的诉求。
其实后来摄影和潜水这些能进步的比较快做的比较专业,也是因为会外语,能很快获得新的国外的信息,包括新的器材,看国外新的影片拍摄技术,包括在合拍片项目里跟国外团队更懂得交流配合。
真正能拿起机器拍东西之前,他还做了一段时间制片和副导演。后来又很巧地认识了几个玩潜水的朋友,他当时不会游泳,就想着去挑战下也好,结果之后就有摄影的朋友推荐了水下拍摄的工作,就一路衔接着走过来了。
2014年正式入行,他的水下摄影团队今年参与拍摄了俞飞鸿的《在乎你》,其中,摄影指导是一位德国的老师,在多年前还是制片助理的时候,就共事过了。他认为,拍摄时能无障碍的沟通完成他的拍摄意图,也是很重要的加分项。
当然,比这一切更重要的是:自己要求自己学习,就和看书听歌一样,自发地。
iBrandUp
他曾碰到过三联书店的一位高层女性,年纪50,计划移民。他问她:您的职场地位也已经很高了,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移民?
她说:她也曾迷茫于中年危机。某次在美国度假时,在海滩上遇见一个老头,两人聊起近况,老头说,我不明白,你才不到50岁,至少还有20年行动自由的生活,20年够你学3门外语,去无数地方旅行,你在焦虑什么。
她说她当时一下就明白了中国人世俗价值观的问题:中国人就是几岁了你要干什么,到时候了你就要工作,你就要结婚,要生孩子。但其实人生无需设限,可以参考,但要自己做主。
愿你我无惧未知,等鲜花盛开。
他叫孙逊,坐标:北京。
推荐书目:
《人都是要死的》西蒙娜·德·波伏瓦
《坟场之书》尼尔盖曼
《无有乡》 尼尔盖曼
《安德的游戏》奥森·斯科特·卡德
《死者代言人》奥森·斯科特·卡德
《别闹了费曼先生》理查·費曼
《寻找家园》 高尔泰
鲜花盛开
跨学科与人物记录